活动资讯
960人已浏览 时间 : 2015-05-20 12:03:37
2015年4月,第54届米兰家具展举行,作为全世界家具、家居、建筑、服装、配饰、灯具的尖端展会,国内不少灯具设计师、厂商也飞越万里,辗转流连于此,感悟米兰城的时尚和经典,寻找创意灵感和商业机会。
米兰初印象:惊艳、震撼
这是广州粤志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沃仁的第一次米兰之行。在此之前,他曾参加过两次法兰克福展。然而,当置身于米兰家具展时,他依然忍不住用“震撼”、“惊艳”这两个感情色彩极为浓烈的词语来形容自己内心的感受。
“法兰克福展是一个专业的照明展会,里面的产品多且杂,光源器件、流通类、装饰类的灯具产品应有尽有。而灯具只是米兰家具展中很小的一部分,展示的都是清一色的艺术灯、装饰灯。当你细心去品味的时候,会发现有很多惊喜,他们追求极致的精神和完美主义会给你一种冲击心灵的震撼!”说这话的时候,张沃仁的眼睛里依然有一种心驰神往的沉醉。
“你想不到简单的一条线,一盏灯,原来可以做得那么精致。我想,是不是意大利人太闲了,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瞎编。”张沃仁打趣道。“他们的灯具厂规模不是特别大,但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故事,往往有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历史。他们会骄傲自豪地向你讲述这些灯具和皇室、贵族之间的渊源……”
为什么中国出不了“Artemide”?
此次与张沃仁同行的还有好几位来自中央美院、广州美院、艺术照明设计所等机构的设计专家,“为什么我们做不出来中国的Artemide”等话题也成为一行人讨论的焦点。在张沃仁看来,原因有二:
一是国内灯具制造、设计起步较晚,缺乏沉淀和积累。从改革开放算起,国内的市场化经济只有30多年的时间,而灯具到90年代末才渐渐流行,在此之前,老百姓使用的只是简单的灯泡和灯管。
二是两者文化上的差异。国内企业喜欢盲目跟风,喜欢追逐新款式,看见哪种灯好卖、利润高就一窝蜂地争相而上,结果,产品越来越同质化。而欧洲则截然不同,你做玻璃灯做得非常好,我就来做木艺灯,而第三个人可能去研究竹系列,第四个人可能琢磨能不能做钢系列的灯具。在国外,行业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游戏规则,他们追求差异化,极致而专注。“我见到一个做口吹玻璃灯的灯具厂,他们祖祖辈辈就做口吹玻璃灯,已经做了500多年,灯非常漂亮、精致。”
欧洲灯具品牌的困窘与出路
窘境:欧洲市场潜力有限 忽视外部新兴市场
此次米兰之行,张沃仁也看到了欧洲灯具品牌背后的发展困窘。
与中国近二三十年来大兴土木和城镇化建设不同,欧洲的城市建设非常缓慢。在意大利等国家,不允许随意拆除建筑物,只能进行适当的修葺,如此一来,灯具的市场增长空间就变得非常狭小。
而另一方面,保守而守旧的欧洲人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却缺乏关注和热情。
“意大利人不大愿意来大陆,他们对大陆并不了解,并且过度迷信香港的地位。殊不知,香港已不是10年前的香港,大陆也不是10年前的大陆。”谈起欧洲人对大陆市场的置若罔闻,张沃仁有点可惜。“Artemide等世界尖端的灯具品牌,在欧洲卖得其实并不贵。这些进口灯具,要收关税、增值税,再经香港到内陆,又加一重税,流通环节中层层赚取利润,原本欧洲卖100元的东西,到大陆就变成了几百、上千元。虽然这些灯具不论品质还是造型设计都很好,冠以艺术之名卖着奢侈品的昂贵高价,但没有流通,终归是不行的。”
“为什么好的产品就不能走向普罗大众呢?”张沃仁反问道。在他看来,这些欧洲的灯具品牌受限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,若固守一方,发展前景甚微,而在思维和眼界上又对广阔的中国大陆市场视而不见。“香港人口600多万,大陆14亿,为什么大陆做不过香港?”张沃仁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欧洲的灯具厂家。
出路:转变思路 本土化运营
张沃仁认为,欧洲灯具品牌要想在大陆市场有好的发展,必须转变思维观念,即在大陆实行本土化。
“现在在大陆做得比较好的国外顶级品牌,如ERCO就把大陆营销中心设在了上海。如此,便可以极大的压缩流通环节的成本,并可深入了解大陆的消费习性和爱好,加快服务响应。”张沃仁说道。
而据张沃仁透露,此次米兰之行的一大收获便是与威尼斯那家做了500多年口吹玻璃灯的厂家谈定了合作意向,张沃仁将成为它在大陆地区的总代理。
“新掌门人是一个很有干劲的年轻人,我们都认为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”张沃仁笑着说道。
在线客服
微信咨询
联系电话
返回顶部